第八届学术论坛“双循环新格局中的国际政策协调机制”顺利举行
2020年11月7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论证暨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第八届学术论坛“双循环新格局中的国际政策协调机制”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的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周绍杰教授寄来函评。
学术论坛的上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主编、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青汇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研究”的研究框架和具体内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编辑部编辑李逸飞副研究员主持研讨。何青教授从选题价值、研究框架、子课题、重点难点等方面做了介绍。该课题将总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基本理论,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分析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并量化分析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影响因素。与会学者对此提出一些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教授认为,课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探讨协调机制的政治可行性。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郭晔教授建议课题首先应该确定国际政策协调的目标是什么,相关模型需体现政治因素和外来冲击,等等。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计量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海强教授强调要重视对产业政策协调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副主任罗煜副教授提议:首先需要确定协调的对象是谁;另外,研究政策协调不能只关注几个经济指标,要综合政治等其他层面来考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认为,国际政策协调需要考虑国际经济秩序中政治的作用,还可以考虑按照不同的层次来研究,例如按地理区域,按贸易产品分,按产业分类等等。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张策助理研究员认为,国际政策协调可以参考巴塞尔协议III构建一些简洁、可量化的指标,或者明晰的区域增长或金融稳定的目标,以便各国协调。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李东旭助理教授认为,在宏观政策协调上,需要关注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着重关注宏观政策在微观层面的具体反映。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刘勇政教授认为,研究国际政策协调,首先要弄清协调的目标,其次要说明政策协调的机制设计,包括如何设置相关的激励机制等。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钱宗鑫教授指出,按照惯常的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这样一个平行结构做起来的课题可能损害整个课题的关联性,后期还需要寻找各个子课题之间的联系;另外要将政治经济学中利益动机的问题纳入考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编辑部曹永福副研究员认为,可以分析经济周期对协调机制的作用,还要充分考虑中国经济政策的外溢性。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罗天虹副教授指出,可以考虑按照不同的协调模式对现有的各种协调进行分类;还可以考虑中阿论坛等协调形式。李逸飞建议,在研究政策协调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一国政策对不同国家的差异性溢出效应,并要区分政策的主动溢出和被动溢出。何青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建议表示感谢。
学术论坛的下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编辑部副研究员曹永福主持。翟东升、王国刚、罗煜、钱宗鑫、郭晔和刘旭进行学术报告。
在It’s Time to Make a Big Deal这个报告中,翟东升回顾了中美双向外包的历史,分析了双循环的背景,总结了待协调的领域,并对未来我国应当做出协调和让步的领域提出了政策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王国刚教授以“国内大循环中的金融发展”为题做了学术报告。他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入手,首先总结了经济运行中的三种大循环,接着说明了产业资本循环中的金融机制,然后阐述了中国金融体系中商业信用缺失的特点,最后结合前文的观点,为中国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罗煜的报告为“金融结构与银行危机:全球经验”。他发现,一国金融体系中银行部门占比越高越易发生银行危机,而银行竞争将放大这种脆弱性;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将延长危机的恢复时间。
钱宗鑫在“Strategic Behavior and Fiscal Multiplier in an Open Economy”的报告中提出,在更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以罗宾汉政策来应对去杠杆冲击的效应更弱;这种政策在母国偏差存在的情况下会有效;政府的欺骗动机给开放的程度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施加了限制,等等。
在“灾难冲击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定向调节效果研究”中,郭晔首先介绍了灾难冲击的经济金融效应与政策应对效果以及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之后将SIR模型嵌入DSGE模型中,分析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的调节效果,发现与传统货币政策相比,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效果较好。
刘旭的报告是“碳中和目标下的国内能源转型与对外技术输出”。他总结了中国的能源和碳排放现状,并提出了国内能源转型与对外技术输出的一个复合分析框架。 随后,与会者围绕以上发言进行了讨论。
在本次学术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双循环背景下的国际协调问题从不同视角进行深入的探讨,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
发布日期: 2020-11-13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