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下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会暨“名刊荟”第3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林尚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林尚立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次专题研讨会既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应有之义,也旨在搭建多学科、多领域交流平台,对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深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愿与学术界一道,推动学术期刊以学术研究为引领,以铸魂育人为根本,以凝聚共识为使命,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构建者、行动引领者、价值传播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华章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开幕式由科研处副处长、期刊管理中心副主任钱明辉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延中,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院长、教授严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宋友文,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研究员段成荣先后作主旨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宋健主持。
王延中以《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机统一——再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大任务。一方面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另一方面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内在统一的,具有深厚的逻辑关联。
严庆以《抵边与触底: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协同推进探赜——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为题作主旨报告,他结合西双版纳的实践案例,深刻阐释了非均衡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逻辑,揭示出边疆现代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边疆现代化需以非均衡布局实现全域协同,以特色实践促进国家整合,为多民族国家破解‘差异与统一’治理张力提供理论与实践范式。”
宋友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文明的事业》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表示,从文明的视域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从存在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方面展开,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融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开了崭新理论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丰富民族话语体系中构建包容性文明范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凝聚最广泛民族合力,在超越西方民族理论中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
段成荣以《双路径驱动:我国各民族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现代化的一个中层理论解释》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表示,中国特色“双路径”驱动,有效缩小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大力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由此探索并实践出一条以区域协作推动共同富裕、以民族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业结构现代化道路。“我国各民族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现代化呈现出‘共发展、短时间、多模式’的特征,已超出以工业化驱动的劳动力线性转移的西方理论的解释范围。”
围绕主旨报告内容,中共中央党校二级教授徐平,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黄锐,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刘爽,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王海军进行评议,并与发言人问答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主编聂敏里主持。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员张哲,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王雨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吴秋翔,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副教授巫锡炜,《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编辑周陈等青年学者围绕相关学术议题展开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