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期刊管理中心召开专题学习会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精神
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及学术期刊界引起了热烈反响。中国人民大学期刊管理中心的全体职工深受鼓舞,5月14日下午,期刊管理中心召开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专题学习会由期刊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杨万东主持。
期刊管理中心副主任杨其静带领与会同志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学术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并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深刻阐述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大意义,就办好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体现了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
与会人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与会人员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以及对该编辑部70年来工作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以《文史哲》编辑部为代表的全国广大学术期刊工作者长期以来的付出和工作成就的高度肯定。中国人民大学期刊管理中心出版的四本刊物《教学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以及英文期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教学与研究》创刊于1953年,作为专门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服务的学术刊物,始终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要的学习参考资料之一,在引领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学与研究》还曾为毛泽东同志所关注。1957年4月,《教学与研究》刊发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师王方名和黄顺基的论文《关于形式逻辑和逻辑――形式逻辑内容和体系问题的质疑》。该文就形式逻辑的属性问题对当时苏联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毛泽东同志读到后,于1957年4月11日邀请二位学者以及周谷城、金岳霖、冯友兰、郑昕、贺麟、费孝通、胡绳等著名学者到中南海讨论逻辑学问题。《教学与研究》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梁树发曾表示,这次学术讨论是《教学与研究》杂志的荣誉,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一直激励着我们把这个刊物保持在一流水平,努力站在时代前列,为社会做出尽可能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1981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该刊聚焦于中国的经济和管理的理论前沿问题,刊发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论文,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引领了中国高校创办经济学和管理学学术期刊的潮流。该刊对我国经济和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优势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7年,依托强大的学科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自创刊之日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刊物,立足中国人民大学,积极面向并服务于国内外学术界,致力于为学者们提供一个发表高品质原创性学术论文的平台,力争及时准确地呈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前沿问题的最新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一贯坚持问题导向,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注重论文的思想性、学理性和前沿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历年的转载率和影响因子在国内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中均名列前茅,也获得了诸多荣誉。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快速增长,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成为了学术期刊界的一个重要使命。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了英文期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该刊旨在向海外宣传推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刊发多位外国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目前该刊正得到越来越多海外学者的关注,学术影响力逐步提高。
与会人员表示,作为学术期刊编辑,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及时跟踪和了解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同时要继承和发扬各编辑部的优良传统。要坚持党管期刊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高标准、严要求,脚踏实地,勤勉努力,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始终做到“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和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贡献力量。
发布日期: 2021-05-19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