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转型的全球对话”国际研讨会暨“名刊荟”第10期在日内瓦召开

image.png

2025年9月25–26日,“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转型的全球对话”国际研讨会暨“名刊荟”第10期在瑞士日内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英文期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EPS)、智慧治理学院、劳动人事学院及智慧治理战略研究院联合承办。本次会议以“AI增强人类尊严与繁荣”为主题,汇聚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的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企业代表,通过跨国界、跨学科的深度对话,为全球就业市场应对技术变革提供政策智慧与实践方案。

开幕式上,国际劳工组织宏观经济政策与工作部部长Ekkehard Ernst表示,此次会议的主要目标在于凝聚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共同构建一个具有包容性、可持续性的AI治理新框架,携手描绘以人的尊严为核心的未来劳动发展蓝图。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胡涛表示,人工智能在重塑全球就业市场、提高生产效率的进程中,也给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劳动关系协调带来了新的挑战,有必要凝聚国际共识,共同加以应对。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EPS主编杜鹏,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潘颖豪,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李育辉、副教授张皓,智慧治理学院讲师魏培晔等围绕“老年劳动者数字包容路径”“中国AI转型中的就业韧性实践”“技能重塑的地方政策探索”“AI对制造业劳动力的影响”“AI的就业挑战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应对”等议题分享了本土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服务业人机协作试点等具体案例,为跨国比较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实证样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Glenda Quintini、劳动力市场智库“燃烧玻璃研究所”(Burning Glass Institute)Gad Levanon、欧洲政策研究中心Laura Nurski、瑞士洛桑大学Noah Bohren、美国约翰卡伯特大学Alina Sorgner和“未来工作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Future of Work)Abby Gilbert等学界专家聚焦“AI对劳动力市场极化的长期影响”“高技能人才跨国流动趋势”“算法管理对工作满意度的代际差异”“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新能力”“AI与企业精神”“标准化工业数据”等前沿议题,通过跨国数据比对与微观实证研究,揭示了AI技术扩散对不同技能群体、不同区域经济的差异化冲击,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更精细化的分析维度。

对话环节,与会专家围绕“自动化对职业动态的影响”“智能体与工作流”“算法管理的影响及监管”“人工智能技能需求”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进一步剖析了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中的核心矛盾,推动打破全球人工智能协同发展中的地域壁垒,彰显了本次研讨会的全球视野与跨区域实践价值。

image.jpeg

总结环节,国际劳工组织研究部主任Caroline Fredrickson指出,本次会议通过多元主体的深度对话,既系统梳理了AI对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冲击,更勾勒出长期治理的关键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EPS主编杜鹏教授做闭幕致辞。他表示,本次研讨会为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未来工作这一重大议题提供了宝贵的国际对话平台,与会学者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前瞻性的国际视野,在揭示现实格局的同时开辟新的思考方向,有力推动了相关研究议程的深化。EPS期待本次交流所激发的思想火花催生更多卓越成果,在未来学术阵地上持续见证其深远影响。

image.png

本次会议不仅系统解析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多层次影响,更展现了以中国案例为代表的东方智慧与全球经验的交融互鉴,为应对技术变革下的就业与技能发展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通过本次研讨会,EPS主动汇聚全球学术资源,构建了一个探讨人工智能与未来工作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对话平台,并将致力于在这一前沿领域持续引领思想碰撞与知识创新。



发布日期: 2025-09-30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