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处、期刊管理中心联合党支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动态》《世界哲学》联合党支部开展主题教育联学活动
时间:2023.7.3
稿源:科研处、期刊管理中心联合党支部
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机关党委
6月29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决策部署,科研处、期刊管理中心联合党支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动态》《世界哲学》联合党支部开展了主题教育联学活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戴木才教授应邀为大家作“世界与中国历史坐标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报告。科研处处长、期刊管理中心主任林晨,期刊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杨其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主编、哲学院教授聂敏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哲学》编辑部主任洪军,《哲学动态》副编审冯书生及两个支部其他党员同志参加了本次活动。
戴木才教授主要阐述了四个问题:第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他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背景,阐明了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重大意义和原创性贡献,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二,世界历史坐标中的现代化。戴木才教授介绍了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基本历程、主要表现、发展动力,分析了世界现代化运动的三大现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世界历史发展,革命和改革成为现代化运动的催化剂,“反现代化”与现代化运动相伴随;继而阐释了世界现代化运动的一般含义、共同特征及其内在规律。第三,中国历史坐标中的现代化进程及其特点。戴木才教授分析了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四种方案,认为应该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及其与世界交往的“大历史”中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创的历史必然性,应全面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轨迹,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律,努力破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难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四,中国式现代化的若干现实问题。戴木才教授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结构,认为关键是人的现代化。
结合科学研究与学术期刊发展问题,戴木才教授指出,学术期刊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平台,应基于古今中外的广阔视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维度,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高质量研究与实践。与会同志围绕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重点选题等内容进行了学术研讨与办刊经验交流。

戴木才教授的主题报告站位高远、思想深邃、观点新颖、案例鲜活、语言生动,兼具政治性、学理性、前沿性、实践性、创新性,是“用学术讲政治”的一个范例,让党员同志们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认识,增进了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增强了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自觉。
发布日期: 2023-07-03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