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金融科技发展政策与学术研讨会暨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第九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1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英文期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及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同发起的金融科技发展政策与学术研讨会暨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第九届学术论坛以“线上+线下”的方式成功举办,线下会场设在澳门科技大学。来自学界、业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就金融科技助力资源高效配置及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前沿问题展开研讨交流,会议工作语言为英语。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执行主编何青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主编杜鹏教授和澳门大学副校长Jacky So Yuk Chow教授分别在线上和线下致欢迎辞。杜鹏副校长指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引领的新科技革命对整个金融业态乃至更广泛的经济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民大学作为积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的教育和学术重镇,始终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贡献力量。本次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推动金融科技研究的又一举措,希望藉此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Jacky So Yuk Chow副校长也高度肯定金融科技这一论题的前沿性和重要性,鼓励与会专家学者通过脑力激荡加深我们对于金融科技的理解,引领金融科技研究。
  研讨会设有两个分论坛。上午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研究与政策”论坛由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会计与财务金融学系副系主任张卓副教授主持。澳门金融管理局银行监察厅副总监Doreen Pun女士首先做了主旨发言,介绍了澳门为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实施的政策和采取的一系列监管举措,特别介绍了移动支付方式、金融危机风险检测以及监管面临的权衡等。在接下来的学术报告中,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陈海强教授探讨了数字金融是否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中的自我配额限制问题。他从理论和经验上证明数字金融可以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强中小企业的金融素养,从而有助于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的助理教授张帆对该报告进行了细致全面的点评。随后,来自澳门科技大学会计与财务金融学系的周立刚教授在报告中讨论了含有两个时间戳的梯度提升模型在P2P借贷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并比较了该模型相较于只有一个时间戳的模型在预测表现上的差异。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邱志刚对此进行了精彩点评。
  下午的分论坛以“金融科技发展”为主题。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黄诗杨在主旨演讲中分享了一个创新性研究成果。他对去中心化的Uniswap和中心化的Binance代表的两种交易体系进行了比较,并通过经验研究表明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交易有助于达成关于加密货币价值的去中心化共识,克服中心化交易体系因缺乏外在监管导致的弊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助理教授刘昕在报告中对应用日益广泛的机器学习是否提高了市场效率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其经验研究证实机器学习确实显著提高了市场效率。南京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王彦一对该研究进行了建设性点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助理教授贾盾讨论了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业尤其是存款业务的影响。他发现,金融科技部门扩张对商业银行存款类负债的影响存在两种互斥效应——部门间替代效应以及存款和平台理财市场的整体财富效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郑伟男对该文的理论分析及渠道检验进行了评价。接下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吴轲副教授报告了关于金融技术创新对中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系统)的价值效应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先利用爬虫技术获取了专利申请信息,在此基础上发现由于创新者和金融公司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金融技术专利会给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带来负面价值效应。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Sio Chong U对此进行了点评。在最后一个学术报告中,阿姆斯特丹大学经济与工商学院助理教授Su Wang证明,利用管理人员更替数据,能有效预测小公司和初创企业的未来业绩,而且其预测效果胜过传统的财务信息指标。巴斯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Hanwen Sun对论文进行了点评,并对指标选取、内生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副主编罗天虹做了总结性发言。
  本次研讨会报告精彩纷呈,讨论热烈深入,推动了对金融科技相关议题的关注,加强了境内外年轻学者的交流,并为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组织了专题稿件,取得丰硕成果。




发布日期: 2021-11-15    浏览: